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

龍種上尊王如來

文章日期:2012-03-03 02:16
http://www.ctworld.org/buddhism/notes/002.htm

文殊師利是梵語「Man~jusri」的音譯,簡稱文殊,意譯為「妙德」或「妙吉祥」,因為他出生時家中出現了許多瑞相,故以此而得名。
  文殊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,他的相貌莊嚴,具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他是智慧的化身,隨佛出家後,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,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,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,故又有「法王子」的尊稱。
  在大乘佛教裡,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。文殊在左,代表智、慧、證;普賢侍右,代表理、定、行,二者共詮如來理智、定慧、行證的完備圓滿,而三者則共稱為「華嚴三聖」。
  一般常見的文殊菩薩相多為頭頂五髻的童子形貌,表示如來五智久已成就,但以本願因 緣故,示作童真法王子形貌。此外,菩薩右手執持金剛寶劍,表示以智慧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,左手端握青色蓮花,花中安放《般若經》一部,表示不染諸法三昧, 以心無所住故,即見實相。菩薩亦常以獅子為座騎,獅子表示智慧之力威猛無比;或以蓮花為台座,表示清淨無垢染;或乘金色孔雀,比喻飛揚自在。
  在中國,佛寺道場中的僧堂或戒壇,偶爾可以看到現出家僧貌的文殊相,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,協助佛陀推行教化。
三世覺母
  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,實則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,如過去世號為「龍種上尊王如來」,現在世則為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」,未來世則號「普現佛」,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「三世覺母」。
  在許多經典中,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、諸佛之母,不僅因其智慧超群,更因其悲願深廣。文殊曾發誓言:「諸佛之中,若有一位,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,非文殊之所勸發,文殊則不成佛。」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。
  在《佛說放缽經》中,釋迦牟尼佛亦曾說言:「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。過去無央數佛,皆是文殊師利弟子,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。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,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。」
  在《處胎經》中文殊也說:「昔為能仁師,今為佛弟子,二尊不並化,故我為菩薩。」在過去世,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,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,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。

智慧冠群品
 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三百餘會,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,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。從經典中的記載,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。
  例如在《華嚴經》中,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菩薩的鼓勵,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 行,因而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。而在《妙法蓮華經》中,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,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,即請佛陀宣揚法音,倡導圓乘佛性,奠定佛教大乘思 想的基礎。而在《維摩詰經》中,維摩詰生病,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,因為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詰訶斥過,最後只有文殊當仁不讓,率領眾人前 去,並和維摩詰暢論不二法門之理。
  除此之外,佛陀時代的許多小乘行者,也是得力於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。例如靈 山會上五百比丘,在證得宿命通後,因為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,而心生憂悔,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。文殊為了教化眾人,於是手拿利劍逼向佛 陀,佛陀即藉機開示:「一切法如幻如化,無我無人,為誰殺而受殃?」眾人聞法,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,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。
現身五台山
  據《寶藏陀羅尼經》的記載,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跡主:「我滅度以後,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,有個國家名叫震旦,國中有座五頂山,文殊童子會在山中遊化,為諸眾生大說法要。」
  我國山西五台山,即是經中所謂的五頂山,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。傳說東漢明帝時,從西天來的摩騰、竺法蘭二位聖者,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。自古以來,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,亦曾發生許多關於文殊菩薩現身的公案。
  南北朝時,文殊菩薩曾化身貧女,帶著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獅子化身的狗,去參加五 台山一年一度的無遮齋會。貧女最初只拿到三份齋糧,吃完之後又去幫狗要了一份,最後還說肚子裡的小孩也該有一份。貧女不斷地索討食物,引起了分發齋糧信眾 的不悅,不但面露惡色而且出言不遜。
  為了啟示大眾平等施食的真義,貧女便踴身空中,化現文殊菩薩形像,並說偈言:「眾 生學平等,心隨萬境波,百骸具捨棄,其如愛憎何?」只有從內心真正地恭敬供養每位眾生,才是真正的平等。之後,菩薩更留下髮舍利,讓眾生起塔供養,這座塔 現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東邊,作為菩薩教化眾生的功德見證。
化身寒山大士
  唐朝時的寒山子,他獨居在天台山的一個寒巖幽窟當中,平常則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干、 拾得為伍。寒山的行逕極為怪誕,幾近於顛狂,他的衣著破舊不堪,臉色蒼白憔悴,每次來到國清寺,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,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。吟詩唱偈似乎 是他最大的樂趣,他的詩偈也都深具意涵。
  有一次台州刺史閭丘胤身患重疾,群醫束手無策,幸蒙國清寺豐干禪師相救才得以痊癒。之後,豐干更要刺史到國清寺去禮拜文殊、普賢,並告誡刺史:「慎勿以貌取人,文殊、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,然其外表不修邊幅、狂放不羈。您若是執著於外相,定會錯失良機。」
  刺史到了國清寺,看到寒山、拾得就跪地頂禮、口稱菩薩,兩人卻相視大笑,直呼: 「豐干饒舌!豐干饒舌!彌陀不識,禮我何為?」然後就快步跑向後山的巖洞中,一瞬間就躲入巖壁中不見了蹤影,只有在巖洞附近的樹林間,還留有寒山、拾得所 提的許多詩偈。刺史於是命人抄錄了三百多首,題為《寒山詩》。自此世人方知寒山為文殊菩薩之化身,而拾得與豐干則分別為普賢菩薩與彌陀佛的化身。 
化身杜順和尚
  唐朝杜順和尚,是為華嚴宗的初祖,他的神異事蹟很多。例如有一次他在慶州行化時, 有位齋主請僧並設齋供眾。當天齋主準備了三百人份的齋糧,但近午時卻來了五百人,齋主正為齋糧不足而憂心,杜順和尚即時開示:「但心平等,無有不辦。」最 後,不但齋食足備,而且五百人皆化為羅漢騰空而去。
  此外,杜順曾帶弟子到驪山住茅蓬,當要種菜時,弟子發現地多蟲蟻,無法耕種。於是 杜順便劃界灑淨,只見蟲蟻紛紛遷徒他去,眾人因此得以耕墾無礙。有一次,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,三天三夜鞋子都沒有被人拿走,村人皆認為不可思議, 杜順於是告訴眾人:「我從無始劫來,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,以是之故,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。」
  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幾年,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。有一天,弟子向和尚辭行,決定前往五台山去禮拜菩薩。和尚再三留他不得,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:「遊子漫波波,臺山禮土坡,文殊祇這是,何處覓彌陀?」
  弟子到了五台山,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。突然之間,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弟子說:「你 是從什麼地方來的?來做什麼?」弟子答道:「我從終南山來,來禮拜文殊菩薩。」沒想到老人卻說:「文殊不在這裡,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。」弟子 驚訝地叫道:「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,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。」老人即說:「有眼不識本性!你趕快回去吧,如果今夜能趕回去,還有機會見到文殊;如果隔了一 夜,恐怕就見不到面了。」
  弟子聽了老人的話,趕忙地收拾行囊,盡其所能地趕路。然而到家時仍然晚了一步,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。從弟子口中,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